马骁:澳门太阳游戏城app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擘画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准确把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涵、特征、依据、目标体系和着力点,是全面实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蓝图的重要理论前提。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涵表征
本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根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创新论断,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现行财税体制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的现实做出的重大决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由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理论可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本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有内在的人民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化、国际化特征。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依据
首先,本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本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价值依据主要是财税体制改革满足财政分配活动参与者需要的程度。再次,本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事实依据主要是各种影响财税体制改革的客观存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定位、权力与职责边界及其相互关系有待廓清。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体系
本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体系必然是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是一个递进的目标层级系统,可以简洁地表达为:初级目标或直接目标主要是解决好财税体制或者财政制度基本框架———财政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次级目标或媒介目标是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财政制度保障;最终目标或根本目标依旧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长治久安或者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财政制度保障。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点的思考
(一)坚决服务于服从于筑牢根本制度
筑牢根本制度,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如前所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和财政制度保障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二)在宪法框架下制定财政基本法
制定财政基本法最基本最朴素的选择是依据现代财政理论和社会市场经济实践经验,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制定公共产品目录、准公共产品目录、社区公共产品目录及准入与退出条件,规范政府、市场、社会在资源配置和生产成果分配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权力与活动边界,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参与资源配置(参与生产)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动态优化调整机制(马骁,2023),同时为了配合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财政基本法的内容还应包括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民营企业投资、外商投资目录及准入与退出条件,进而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投资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三)聚焦我国财政体制、预算制度、税收制度领域的重点问题创新制度
首先,本轮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重点总体上仍是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财力和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切实提升各级政府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保证和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其次,本轮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聚焦健全、统一、公开三个关键方面,是对标准科学、全面统一、 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的不懈追求。再次,本轮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着眼于“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一要研究制定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二要健全直接税体系。三要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健全地方税体系。。四要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五要强化税收和贸易政策的协同,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建立和完善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六要深化税收征管改革。重点是既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增强税收征管执法的规范性、稳定性,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更有效地运用数据科学与技术,强化税收征管。
资料来源:《财政科学》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