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当前 利长远
——专家热议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5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而言,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用于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如何理解这一系列政策安排,多位业内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相比去年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5年财政政策展现了更加积极的姿态。”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旭红表示。
预算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 “两新”政策;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赤字规模突破性扩张是最明确的积极信号。
“合理调整财政赤字能增强市场信心。”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谷成认为,拟安排的4%赤字率、5.66万亿元赤字规模创近年来新高,叠加11.86万亿元政府债务增量,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力度的财政扩张组合。这些积极信号,充分彰显了政府稳经济、保增长的坚定决心。
澳门太阳游戏城app财税学院院长李建军认为,“2025年财政赤字率突破传统3%的刚性约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时因势调整财政政策的突破性做法。”
李旭红表示,提高财政赤字率水平可有效缓解财政收支压力,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重要领域支出提供充足资金。
与此同时,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形成了一套精准的政府债券“组合拳”。谷成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支持国家战略项目建设;特别国债5000亿元,定向补充国有大行资本,强化金融体系稳定性;专项债规模增至4.4万亿元,重点投向基建、土地收储、存量房去化及清欠企业账款,兼具稳增长与防风险双重功能。政府债券“组合拳”聚焦经济发展重点和薄弱领域,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李旭红表示,“统筹安排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规模与节奏,合理利用债券资金投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既可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又避免了债务风险的过度积累。”
推动扩大内需更加精准
在预算报告中,“扩大内需”被确立为2025年的首要工作任务,并明确了相应的财政资金安排规模。在消费方面,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在投资方面,切实选准选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实施好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下放项目审核权限等措施。
受访专家均表示,相比其他政策,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更加直接,对提升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政策传导效应更加明显。
“财政政策在拉动消费和投资方面,具有政策链条短、时滞窄和效应强的特点。”李建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家电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在扩大消费规模、引导消费升级、改善消费预期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其效果立竿见影。
谷成也表示,财政政策具有精准靶向优势。在消费端,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定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可精准激活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市场。这种“财政补贴+产业政策”的组合,较降息等普惠性工具更能直达目标领域,避免资金空转。在投资端,大量超长期特别国债和预算内投资配合“两重”建设项目筛选机制,建立“负面清单+权限下放”管理模式,可确保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等关键领域,从而有效规避传统广泛刺激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
此外,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认为,财政政策在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方面具有乘数效应,可以较好地引导地方和民间投资,避免投资效益低下和重复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更进一步
2025年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一年,预算报告指出,2025年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今年财政工作的关键着力点,可谓惠当前、利长远。”李建军说。
预算报告要求,深入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零基预算改革旨在盘活用好存量财政资金,提升财政支出绩效,是更好发挥财政支出惠民生、稳增长、促发展作用的关键一招。”他建议,在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过程中,可按支出类别和项目逐步实施,通过总结试点经验、动态优化机制,使零基预算改革在促进财政与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杠杆作用。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谷成最关注的是:通过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深化地方附加税改革研究,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他表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有助于避免因税负输出导致的地方财力差异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转移支付公平性下降问题;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并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有助于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规范性。
“‘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稳步推进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工作’也是今年财税改革一项重要任务。”李旭红表示,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改革旨在解决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碎片化、不透明以及执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为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她建议,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评估体系,对现有的各项税收优惠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取消那些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或效果不佳的优惠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的精准定位和高效管理,同时强化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规行为,保证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一致性。
(来自《中国财经报》2025/03/07,记者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