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加快新型消费发展,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各类政府投资工具作用,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李子燃副教授参加财税学院张腾飞副教授组织《四川财政与会计》财税沙龙栏目就“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扩大有效投资?”发表观点。
主持人:《报告》提出“促进投资和消费更好结合”,您认为如何准确把握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以更好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
李子燃:投资与消费的协同本质上是供给与需求的“双螺旋升级”。投资应瞄准消费升级的“隐性需求”,而非简单匹配当下消费规模。例如,当前中国消费正从实物商品向服务型、体验型消费跃迁,但优质服务供给仍不足。若政府引导投资向智慧康养、文化创意等“软性基础设施”倾斜,既能创造就业、提升居民收入,又能孵化新消费场景,形成“投资创造需求—需求反哺投资”的正反馈。此外,需警惕“为结合而结合”的误区。部分地方将消费券与地产、汽车促销绑定,短期虽能拉动数据,却可能透支居民长期消费能力。真正有效的结合应基于市场规律: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费、产权保护等制度性投资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使其能快速响应消费趋势变化;另一方面,利用消费大数据动态优化投资方向,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可参考用户出行热力图,让基建投资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未来的增长引擎藏在14亿人未被满足的需求细节中。
主持人:《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你认为这如何体现了投资导向的变化趋势?
李子燃:“投资于人”标志着中国从“人口红利依赖”转向“人力资本深耕”的战略升维。传统增长模式下,人力被视为生产要素的成本项,而新范式下应将其视为价值创造的资本项。此次《报告》的三维布局恰好印证了这一转向:在基础保障层,免费学前教育扩容、医保补助提升等政策,实质是将家庭隐性照护成本转化为社会显性投资。欧洲经验表明,育儿支持每增加GDP的1%,生育率可提升0.1,这对缓解中国人口结构压力具有长期价值。在就业赋能层,重点不是简单创造岗位,而是通过“技能投资”重塑劳动力定价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制造业人力成本效率大大提高,中国若能将1.7亿技能劳动者升级为“数字工匠”,可释放数万亿生产率红利。在创造力激发层,高校多学科交叉投入直指创新“深水区”——据麦肯锡研究,跨学科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单学科高40%。这种“对人的全周期投资”,实则是将民生账本转化为发展资产负债表的最优解。
主持人:《报告》指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你认为地方政府扩大有效投资有哪些着力点?
李子燃: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扮演“潮汐发电机”角色——既顺应市场趋势,又能创造新动能,政府投资应选择那些能激活民间资本跟随的领域。具体着力点可概括为“三链协同”:其一,产业链补缺投资。如合肥政府通过“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支持”形成“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再投资”的闭环。其二,创新链筑基投资。深圳前瞻布局“早投小投前沿”的红土种子基金成立,解决科研成果“死亡之谷”难题。其三,价值链跃迁投资。浙江“数据得地”机制值得借鉴:企业凭数据资产评估可获得土地指标,推动传统制造向数字服务转型。此外,需建立“动态止损”机制,对投资3年仍无法吸引社会资本的项目启动强制退出,避免重蹈某些地方光伏产业园“晒太阳”的覆辙。这种“政府做风险勘探,“政府+市场”进行规模开采”的分工,才能让有效投资真正“有效”。
主持人:《报告》指出“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你认为如何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以提高投资效益?
李子燃:存量盘活的本质是“资产再定价”。中国存量资产价值低估的核心在于“错配”——大量资产仍按工业时代估值,未纳入数字、生态等新兴价值维度。
操作层面可构建“三级价值释放体系”:物理层,推行“混合所有制更新”。如上海将老厂房改造为AI算力中心,国资持股保障公益属性,社会资本运营提升效率。数据层,建立全国性资产数字化平台。重庆已试点将桥隧、管廊等资产转化为BIM模型,通过车流、能耗等实时数据挖掘广告位招商、碳汇交易等新收益。金融层,探索“Pre-REITs”培育机制。苏州工业园将几十处处标准厂房打包,先通过私募REITs实现资产出表,再用回收资金投资生物医药实验室,形成“存量变现—增量提质”的飞轮效应。更需注意的是,盘活不是“一卖了之”,而应设计“价值共享”机制,如将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租金溢价按比例反哺原住户,实现帕累托改进。